古高地德语是日耳曼语族的重要分支,作为现代德语的直接前身,其使用时间约为公元5世纪至1050年 [2-3]。书面文献最早出现于8世纪下半叶,但近年发现的6世纪铭刻和8世纪以前的拉丁语文献中的片段表明实际形成时间更早。该语言以第二次辅音推移为特征,方言分为中部与南部,其中南部方言的破裂音呈现强烈无声化倾向。名词具有三性、两数、四格的复杂语法体系,动词的式、体、态形态变化丰富 [2-3]。16世纪前后,名词首字母大写的语法规则逐渐确立,这一规则后来影响了其他欧洲语言 [1]。
- 出现时间
- 约5世纪 [2]
- 文献记载起始
- 8世纪下半叶 [2]
- 方言分类
- 中部方言、南部方言 [2]
- 辅音特征
- 第二次辅音推移 [2]
- 语法词性
- 阳性/阴性/中性 [2]
- 语法格范畴
- 主格/属格/宾格/与格 [2]
历史背景与演变
播报编辑
古高地德语的确立以第二次辅音推移为标志,约始于5世纪。早期文献多集中于8世纪下半叶,在此之前被称为“史前德语” [2]。中古高地德语(约1050-1350年)由其演变而来,最终发展为早期新高地德语 [3]。
方言与语言学特征
播报编辑
方言分为中部与南部两大分支,南部方言在子音推移中表现出更显著的破裂音无声化现象 [2]。该语言采用拉丁字母书写,但最初手稿仅使用小写字母,装饰性大写首字母的出现被视为语法规则确立的重要过渡阶段 [1]。
语法体系
播报编辑
名词系统包含三种词性(阳性、阴性、中性)、两种数(单数、复数),以及四格(主格、属格、宾格、与格)变化。动词形态涵盖直陈式、虚拟式、命令式三种语气,完成体与进行体两种体范畴,并存在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区分 [2-3]。
首字母大写规则的影响
播报编辑
古高地德语时期,大写字母仅作为装饰性首字母使用,通篇小写仍是主流。至16世纪前后,名词首字母大写的语法规则逐渐确立,这一规则后被现代德语保留。研究表明,该规则显著提升了德语的阅读流畅性 [1]。
形态
播报编辑
人称代词
一人称 | - | - |
格 | 单数 | 众数 |
主格 | ih | wir |
属格 | mīn | unsēr |
与格 | mir | uns |
对格 | mih | unsih |
二人称 | - | - |
格 | 单数 | 众数 |
主格 | thu,thū | ir |
属格 | thīn | iuwēr |
与格 | thir | iu |
对格 | thih | iuwih |
三人称 | - | - | - | - | - | - |
格 | 阳性 her | 中性 is | 阴性 siu | - | - | - |
单数 | 众数 | 单数 | 众数 | 单数 | 众数 | - |
主格 | her,er | sie | is | siu | siu,sī,si | sio,sie |
属格 | sīn | iro | es,sīn | iro | ira | iro |
与格 | imo | in | imo | in | iru,iro | in |
对格 | inan | sie | is | siu | sia | sio,sie |
一人称存在双数属格unkēr(除此以外,其他双数形态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