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出物是炎症反应时,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病理产物 [2] [6]。其成分包含蛋白质、白细胞及组织细胞等 [3] [7],具有比重高、浑浊等特点,与漏出液形成鲜明对比 [2-3]。渗出物的形成既有防御作用(如稀释毒素、运输免疫物质),也可能导致组织压迫或粘连等并发症 [2] [5]。
- 形成原因
- 血管通透性增加、流体静力压升高 [3] [8]
- 主要类型
- 浆液性渗出、化脓性渗出 [4] [7]
- 常见部位
- 皮肤黏膜、体腔、伤口创面 [2] [5] [8]
- 临床意义
- 评估感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7-8]
- 处理方法
- 药物控制、敷料护理 [4] [8]
- 收录文献
- 《医学名词 第三分册》 [1]
定义与形成机制
播报编辑
渗出物是指炎症反应中,血管内液体及细胞成分(如白细胞、蛋白质)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的病理产物 [2] [6]。其形成主要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管内压力变化及渗透压失衡有关 [3] [9]。
成分与特点
播报编辑
- 1.液体成分:包括血浆蛋白(如纤维蛋白原)、炎症介质等 [3];
- 2.细胞成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 [3] [7];
- 3.理化特性:蛋白质含量>30g/L,比重>1.020,外观浑浊 [2-3]。
临床类型
播报编辑
- 浆液性渗出:以血清和少量白细胞为主,常见于黏膜炎症 [5] [7];
- 化脓性渗出:含大量坏死细胞和脓细胞,形成黄色脓液 [5] [7];
- 纤维素性渗出:纤维蛋白网可包裹病原体,但后期可能引发粘连 [2] [7]。
病理学意义
播报编辑
- 积极作用:①稀释毒素并中和毒性 [2] [5];②通过抗体和补体消灭病原菌,增强局部防御能力 [3-5];③纤维蛋白网限制病原扩散 [3] [7]。
- 潜在危害:①大量渗出液可压迫器官(如胸腔积液);②纤维蛋白机化可能导致组织粘连 [2] [7]。
临床处理原则
播报编辑
2024年临床指南建议 [8]:
- 1.观察渗出液量及颜色变化,选用吸收性敷料;
- 2.合并感染时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建议及时就医 [8];
- 3.深部腔隙渗出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