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是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等病毒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不同病毒在番茄不同生长期发生侵染时所产生的症状都不尽相同。番茄感染病毒病后会出现叶片卷缩、变黄、变脆,花叶、条斑和蕨叶,植株矮化等症状。 [1] [3]
番茄病毒病是番茄生产上发生普遍,且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后难以防治。该病不仅可以造成番茄品质下降,产量也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绝收。其发生和环境条件及植株生长势强弱关系密切,高温、干旱极利于发生病毒病,植株生长势弱、偏施氮肥、土壤板结等现象都可能导致发病。 [3]
番茄病毒病因每种病毒不同其发生和流行规律往往有所区别,明确致病病原是防治关键。整体防治策略:重在预防,及时发现,及时清除,消灭毒源,减少扩散。 [4]
- 中文名
- 番茄病毒病
- 外文名
- Tomato virus disease
- 病 原
-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等
- 为害作物
- 番茄
- 为害部位
- 全株
病原特征
播报编辑
在中国,可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种类较多,包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番茄花叶病毒(ToMV)、番茄褪绿病毒(ToCV)、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20多种病毒。其中侵染范围较大,造成番茄产量损失严重的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斑萎病毒。 [1]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38℃;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80%以下;最适感病生育期为五叶至座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10-15天。般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 [5]
为害症状
播报编辑
- 番茄病毒病在田间主要表现为5个主要类型
- 1.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深浅相间斑驳,叶脉透明,叶片增厚、叶略有皱缩,植株略矮。 [2]
- 2.蕨叶型:植株矮化、上部叶片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微卷。 [2]
- 3.条斑型:植株不同程度矮化,由上部叶片开始全部或部分变成线状,中、下部叶片向上微卷,叶片发生褐色斑或云斑、或茎蔓上发生褐色斑块,变色部分仅处在表皮组织,不深入内部;可发生在叶、茎、果上,在叶片上为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在茎蔓上为黑褐色条形斑块,斑块不深入茎、果内部。 [2]
- 4.卷叶型:叶脉间黄化,叶片边缘向上方弯卷,小叶扭曲、畸形,植株萎缩或丛生。 [2]
- 5.坏死型:顶部叶片褪绿或黄化,叶片变小,叶面皱缩,边缘卷起,植株矮化,不定枝丛生;部分叶片或整株叶片黄化,发生黄褐色坏死斑,病斑呈不规则状,多从边缘坏死、干枯,病株果实呈淡灰绿色,有半透明状浅白色斑点透出。 [2]
- 番茄不同生长时期感染病毒病的典型症状
- 1.苗期症状:番茄苗期感染病毒病后,叶片上出现零星极小的病斑,肉眼不易发现。10-15天后在大棚设施高温与干旱的条件下,植株生长缓慢。发病症状渐渐显现,叶片变黄。 [3]
- 2.开花期症状:番茄病毒病的症状在定植30天左右和始花期变得非常明显,从植株下部叶片上出现卷叶症状,然后向上部叶片发展,此时叶片变脆,易断,叶片部分黄化,类似缺素症状。 [3]
- 3.坐果期症状:坐果期番茄病毒病症状不断加重,植株矮小,出现黄化症状,果实偏小,无法膨大。叶片也出现严重的黄化症状,边缘上卷,有褐色斑点分散在叶片上。 [3]
侵染循环
播报编辑
番茄病毒病病原的传播途径包括田间病残体带毒、种子带毒、昆虫传播、机械传播等。生产结束后田间残留的病残体,往往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当环境条件适宜时侵染番茄植株。种子带毒是番茄病毒病远距离转播的主要途径,一旦种子带毒番茄植株就会发生番茄病毒病,直接影响番茄植株的发育和果实成熟。蚜虫和烟粉虱可以通过病健植株间的取食将大多数番茄病毒病从带毒植株传播给健康植株。此外,在番茄生产季节,整枝、打杈、采摘等农事操作也可造成番茄病毒病的传播。 [1]
流行规律
播报编辑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番茄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月下旬至7月以及9-11月,春季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主,秋季以黄瓜花叶病毒、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为主。年度间早春温度偏高、少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量大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夜温和地温偏高、少雨,蚜虫、粉虱多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周边毒源寄主多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田间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肥水不均、施肥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品种间抗病、耐病差异较大,粉红系列明显较大红系列抗病。 [5]
防治方法
播报编辑
农业防治
- 加强检疫:有些番茄病毒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例如TSWV,TSWV在中国部分省份发生,种苗带毒是其长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加强检疫,杜绝病毒扩散。 [4]
- 田间管理:定植用地要选用未种番茄或未发生番茄病毒病的田块,对曾发生番茄病毒病的田一定要进行深翻,促使带毒病残体腐烂,有条件的施用石灰,促使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毒钝化。避免间套作和连作,减少和避免番茄病毒病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毒,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育苗地和栽植棚地应彻底清除带毒杂草,减少病毒病的毒源。番茄幼苗定植后,棚内温度升高时要覆盖遮阳网,以防幼苗缺水晒伤萎蔫,确保番茄植株健壮生长,更好地抵抗番茄病毒病。要保持大棚通风顺畅,控制温度,保证番茄适宜生长温度。在整枝打杈时及时清理病株,杂草也要清理,减少粉虱等害虫的寄主植物。 [3]
- 物理防控传播介体:育苗前在育苗棚上要覆盖80-100目防虫网,或者将育苗大棚分为多个大小不一的网室,出入口要保证闭严,挂黄色粘虫板在苗床上部进行诱杀。棚前与棚顶的防风口也要设置90-100目防虫网,切断烟粉虱等害虫的进入途径,以有效控制番茄病毒病的发生。 [3]
化学防治
- 种子消毒:播种前,采用氨基寡聚糖水剂100毫升,兑水15千克,浸泡番茄种子15分钟,再将种子充分晒干,使含水量降至8%以下,置于恒温箱内,在72℃条件下处理72小时,可杀死种子所带的病毒;也可以采用药品消毒法杀灭病毒,一般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或用0.1%高锰酸钾浸种20-30分钟,捞出后,反复冲洗至干净即可。 [3]
分级标准
播报编辑
番茄病毒病分级指标:0级,全株无病;1级,心叶呈现花叶症状;2级,植株有1/3左右的叶片呈现花叶、明脉、斑驳等症状;3级,全株叶片出现花叶、明脉、斑驳、萎缩等症状,整株的株形只是正常健株的1/3~1/2;4级,全株叶片出现萎缩、畸形、坏死斑等,直至全株枯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