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中医名词,相对于“实火”而言,产生本源于脏腑阴阳气血之亏损,故在致病过程中,脏腑组织受损而表现出虚火证候群。临床有阴虚、阳虚之别:阴虚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燥,咽痛齿衄,眩晕耳鸣等;阳虚表现为真寒假热,症状错杂而见。
- 中医病名
- 虚火
- 就诊科室
- 中医内科
- 常见发病部位
- 阴虚常见于心、肺、肾、胃等脏腑。
- 常见病因
- 脏腑阴阳气血之亏损。
- 常见症状
- 阴虚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咽干燥,咽痛齿衄,眩晕耳鸣等。
- 传染性
- 无
病因
播报编辑
阴虚、阳虚均为虚火产生之因。《景岳全书·虚火论》曰:“凡虚火证即假热证也…虚火病源有二…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此病源之二也”。
阴虚之火
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感受阳邪及五志过极化火,都可使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亏损,阴精衰少,导致阴虚。《内经》云:“阴虚则阳亢”,指阴虚不能制阳,阴阳失去平衡,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成为阴虚之火。如《景岳全书·火证》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阳虚之火
因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或感受阴邪,日久伤阳;或过用寒凉攻伐,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久之可发展为阴盛格阳,使阳不能潜藏而反浮越,以致虚阳亢奋,成为肾虚格阳的阳虚之火。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临床表现
播报编辑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是相对于“实火”而言。凡属于体质衰弱、真阴亏损或真阳衰竭所引起的机能低下,而表现为虚性亢奋的,都属于虚火的范围。故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
阴虚之火
- 1.心阴虚可致心火偏旺,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糜烂;
- 2.肝阴虚可致肝火上亢,出现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口苦;
- 3.胃阴虚可致胃火上升,出现口臭,牙龈肿痛,甚或牙龈出血;
- 4.肺阴虚可致肺火上浮,出现干咳少痰,低热盗汗,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咽燥音哑,若虚火伤络则痰中带血;
- 5.肾阴虚可致头晕目眩、腰酸足软、五心烦热、遗精早泄、失眠多梦等症。
阳虚之火
常表现为真寒假热,症状错杂而见。如发热或自觉发热,反欲盖衣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水肿。舌淡,苔白等。临床又有轻重之分。
- 1.轻者为真气上浮,是格阳于上,又称“虚阳上越”,“虚火上冲”,症状偏于头面五官局部诸疾,以口舌生疮、牙痛齿浮、喉痹喉痛等症为主;
- 2.重者为真气外浮,是格阳于外,又称“虚阳外越”,症状偏于全身,以发热、发斑、肿块、汗出等症状多见。
(虚火在临床上常见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晚期、肿瘤放疗、化疗后,或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
辨证施治
播报编辑
阴虚之火
证候: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心烦,少寐,颧红,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心阴虚
肺阴虚
脾阴虚
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山药,扁豆等。
肝阴虚
方药:当归、生地;沙参、枸杞、川楝子。
肾阴虚
方药: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
阳虚之火
轻者
重者
主方:通脉四逆汤。
方药:附子、干姜、炙甘草。
或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
预防
播报编辑
1.生活起居及饮食调节
- 多摄入水分,以补充发热时水分丢失,并可促进新陈代谢,生津利尿,加速热量散发;
- 阴虚火旺者应多吃银耳、百合、桑葚、蛤蜊肉、龟肉等滋阴之品,忌吃辛辣燥热食物,如辣椒、干姜、生蒜、胡椒、浓茶、烟草、烈酒、咖啡、大葱等,以免生热助火、灼伤津液、加重病情;
- 阳虚之火者应多吃韭菜、羊肉、雀肉、高粱、龙眼、樱桃、杏子等助阳之品,不宜多食生冷瓜果以及各种寒凉食物。
2.食疗
淮山20g,白鹅肉200g,葱10g,盐5g,素油50g。将新鲜淮山用水泡发后切块,白鹅肉洗净切块,姜切片,葱切段。锅置武火上,加入素油,烧至六成熟时,加入葱、姜爆香,下入鹅肉,炒变色,放入淮山,加入清水1000ml,文火炖1小时即可。可滋补肝肾之阴,适用于高血压肝肾阴虚火旺者服用。
3.保健药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