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系统是由参与血液凝固链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钙离子及12种凝血因子(多数为血浆蛋白酶原),其中因子Ⅲ来源于血管外组织。其功能是通过酶促级联反应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网,形成血凝块以阻止出血,正常凝血时间为2-8分钟 [1]。
凝血过程分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生成及纤维蛋白形成。激活物形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途径:外源性途径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触发,与Ⅶ因子及钙离子形成复合物激活X因子;内源性途径由血管损伤激活Ⅻ因子引发级联反应。两者最终交汇于Xa因子与V因子、钙离子、血小板磷脂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裂解为纤维蛋白单体,经XIII因子交联形成稳定凝块 [1-2]。
凝血系统与抗凝系统(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S)及纤溶系统动态平衡,维持血液流动状态 [2]。临床通过凝血六项检测(如PT、APTT)评估凝血功能,指标异常可提示出血性疾病或血栓风险。
- 中文名
- 凝血系统
- 本 质
- 蛋白质
- 形 式
- 无活性的形式
- 存在于
- 血浆
简介
播报编辑
其化学本质,除钙离子外,其余成分绝大多数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只有因子Ⅲ来自血管以外的组织。已被公认的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共有12种。国际上统一按凝血因子发现的顺序以罗马数字命名。 [1]
凝血过程
播报编辑
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图):
第一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其形成途径,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又称组织系统凝血,是受伤的组织释放凝血因子Ⅲ,进入血浆,与因子Ⅶ和Ca一起形成复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变成活化因子X(Xa)。Xa、V、Ca及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内源性凝血系统又称血液系统凝血,指参与凝血的全部物质都存在于血液中。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脉管炎等病理情况下,血管内膜损伤(血液并没流出血管外,而在血管内凝固形成血栓),血浆中的因子Ⅻ接触到损伤血管暴露的胶原纤维而被激活,在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和Ca参与下,相继激活某些凝血因子(Ⅺ、Ⅸ、Ⅷ、Ⅹ,Ⅴ),共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后,外源性与内源性凝血过程就无区别了。由于组织损伤后的出血必然伴有血管损伤,所以血液流出体外的凝血过程,既有外源性凝血系统也有内源性凝血系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