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气海
- 别 名
- 脖胦、下盲、下气海
- 隶属经络
- 任脉
- 功 能
- 益气助阳、调经固经
- 操 作
- 直刺1-1.5寸
- 出 处
- 《针灸甲乙经》
- 主 治
- 虚脱,厥逆,腹痛,泄泻等
- 特殊主治
- 肓之原穴
- 主要配伍
- 配曲池、太冲治疗高血压
名称释义
播报编辑
功能作用
播报编辑
利下焦、补元气、行气散滞。
治法
播报编辑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定位
播报编辑
解剖
播报编辑
主治
播报编辑
操作
播报编辑
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临床运用
播报编辑
配伍
播报编辑
配天枢、足三里、大迎,通络理肠,治疗阑尾炎。配曲池、太冲,潜阳降逆,治疗高血压;配中极、三阴交,理血调经,治疗痛经;配阴包、三阴交,益气举陷,治疗子宫脱垂;配足三里、关元(灸),益气升阳,治疗中气下陷。
功效
播报编辑
穴居脐下,为先天元气聚会之处,为男子生气之海,主一身之疾,且兼任与冲脉同起胞宫,向后与督脉、足少阴之脉相并,同时任脉与足三阴、手三阴经相联系,故称“诸阴之海。”其穴居于人之下焦,所以又有调气机、益元气、补肾虚、固精血之功能。刺灸既能增加元气,又能调摄、疏利下焦气机,兼可改善心、肺、脾、肾脏气虚惫,主治元气亏损之疾。气海主治肾气不纳之虚喘是因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肾不纳气,则吸入之气不归纳于肾,故成呼多,吸少之喘。配肾俞、膻中,能镇纳止喘。该穴有调脏腑之气、行瘀滞之作用,故可治疗腹泻、便秘以及奔豚气。
附注
播报编辑
肓之原穴。
相关论述
播报编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