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犀角地黄汤
- 功 用
-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主 治
- 热入血分证
- 分 类
- 清热剂-清营凉血
- 出 处
- 《外台秘要》
歌诀
播报编辑
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4]
组成
播报编辑
芍药三分(9g)、地黄半斤(24g)、丹皮一两(12g)、犀角屑一两(水牛角代,30g)。 [4]
用法
播报编辑
功用
播报编辑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
播报编辑
证治机理
播报编辑
本证乃热毒深入血分,动血耗血所致。心主血脉,又藏神。热毒炽盛于血分,扰乱心神,则身热谵语;热毒迫血妄行,破损脉络,上出于口鼻而见吐血或衄血,下出于二便而见便血或尿血,外溢于肌肤而见斑色紫黑;热与血结或离经之血内蓄而致蓄血瘀热,瘀热上蒙心窍,则喜忘如狂;邪居阴分,热蒸阴津上承,则口干而漱水不欲咽;瘀热下渗肠间,其性濡润,则大便色黑易解;舌质红绛、脉数,为血分热盛之征。此证病机为热炽血分,动血留瘀。热不清则血不宁,瘀不去则热难除,即叶天士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故组方配伍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 [4]
方解
播报编辑
方用苦咸寒之犀角(现用水牛角代)为君,直入血分,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热清毒解血宁。臣以甘苦寒之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既助君药清热凉血,又复已失之阴血。君臣相伍,以清为主,兼以补固。芍药、丹皮为佐,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4]
配伍特点
播报编辑
咸苦甘寒,直入血分,清中有养,无耗血之弊;凉血散血,无留瘀之患。 [4]
运用
播报编辑
禁忌
播报编辑
附注
播报编辑
同类方比较
犀角地黄汤与清营汤均以犀角、生地为主,以治热入营血证。但清营汤是在清热凉血中伍以银花、连翘等轻清宣透之品,寓有“透热转气”之意,适用于热邪初入营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伍芍药、丹皮泄热散瘀,寓有“凉血散血”之意,用治热入血分,而见耗血、动血之证。 [4]
附方1
神犀丹
组成
功用
清热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
附方2
化斑汤
组成
功用
清气凉血。
主治
化裁方之间比较
犀角地黄汤、神犀丹、化斑汤同具有清热凉血之功。不同点在于:犀角地黄汤用治温热病热毒深陷于血分的血分热盛证,故用大剂咸寒以凉血为主,并用清热、散瘀之品,以使热清血宁;神犀丹用治邪入营血,热深毒重证,故以清热解毒为主,并用凉血、开窍,以使毒解神清;化斑汤用治气分热炽,而血热又起,气血两燔之证,故以清气生津药与凉血解毒药相配,两清气血,使邪热退则血自止,而斑可化,故名“化斑汤”。
重要文献摘要
播报编辑
①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1]
[2-3]